wiki

      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“wee kee wee kee”, 发音wiki, 原本是“快点快点”的意思,被译为“维基”或“维客”。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。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(甚至任何访问者)维护,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,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。Wiki也指一种超文本系统。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,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。Wiki发明者是一位Smalltalk程序员沃德·坎宁安(Ward Cunningham)。

Wiki理念

   解放了生产力,互联网上的奇迹很多是由广大用户创造的。现在,网民使用互联网搜索其实就是想一步到位找到内容,基于Wiki理念的百科提供了非常好的平 台。到互动百科搜索一下你就知道,全是知识型的百科词条,而且全部由用户自己贡献。Wiki的另外一个非常大的优点,就是具有自我修复、自我提升的功能: 用户发现一条信息有错误,自己可以动手改正,如果改得不正确,别的读者也可以参与修正。在Wiki平台上,每个人都是编辑者,同时也都是信息受益者。

Wiki的架构

GeoDNS:这个GeoDNS可能比较新奇,实际上原理很简单,GeoDNS是一个为BIND写的40行的小程序,可以让DNS解析的时候考虑地域因素——让用户能够访问离他地域最近的Web服务器。   LVS:LVS 是一个开源的软件,可以实现 Linux平台下的简单负载均衡。主要由负载调度器、服务器池和共享存储构成。可喜的是,这是一款为数不多的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开源软件(章文嵩发起);可惜的是,LVS目前仅支持Linux。   Squid:Squid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,Squid是一种用 来缓冲Internet数据的软件。尤其适合像维基这样的遍布全球,数据中心却很集中的站点使用。在维基中,Squid缓存分为两组,一组是文档内容(多 为压缩的HTML页面),另一组为媒体内容,主要包括图片等大一点的静态文件。目前总计有55台Squid服务器在维基运行,维基正在准备添加另外的20 台。根据维基披露的资料,其中每一台服务器每秒要处理1000~2500 个http请求,每台服务器承受100Mb/s~250Mb/s的流量,每台服务器负责1.4~3.2万个连接,每台Squid服务器分配出40GB作为 缓存空间。硬件方面,这些Squid服务器每台都有4块硬盘,8GB内存。   维基媒体平台(上 图的Media Wiki):维基所有的项目都运行在维基媒体平台上,这是一个遵守GPL的开源软件,以PHP写成。维基本身在使用,但很多别的机构也使用了该软件平台。 在所有125台应用服务器上都安装了维基媒体平台,还有40台应用服务器马上就要上线,这些应用服务器都采用了两颗四核的CPU。这些媒体平台都由一个中 心控制台控制,维基可以通过该平台部署某个应用到数百台机器上,非常方便。维基媒体平台非常注重缓存,多数缓存都放在Memcached中。   CDN:维基在美国、荷兰和韩国分别设有群集,维基CDN会根据来访IP位置的不同选择指向最近的群集。   数据存储:元数据,比如文章修改历史,文章的链接和用户资料等内容被存放于主数据库;正文存于外部存储;用户上传的图片等信息则单独存放于图片服务器。   主数据库服务器一共有15台,配置为内存4GB~16GB,6块73~146GB的硬盘和双CPU。数据库中除了有一个主数据库,还有许多复制的从数据库,这些主从数据库并不是按照服务器个数来划分的,数据库都是跨服务器运行的。   至于外部存储,维基将文章正文存到外部存储群集。维基目前采用了3个复制的MySQL群集来负责外部存储。这样可以节省主数据库的昂贵空间。为了节省费用,那些应用服务器的剩余空间也被用来存储。此外,图片服务器单独存放了1.3TB的图片和另外4百万万个文件。

特点


使用方便:维护快速、格式简单、链接方便。
自由组织:自组织的、可汇聚的。
可增长:可增长、修订历史
开放性:开放的、可观察。

guxing 2014-08-05